私募乱象面面观,投资者如何保护“荷包”

华宇注册

你的位置:华宇注册 > 关于华宇注册 > 私募乱象面面观,投资者如何保护“荷包”
私募乱象面面观,投资者如何保护“荷包”
发布日期:2024-08-23 11:12    点击次数:196

在近年来逐步兴起的投资风潮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再上台阶,突破17万亿元大关,也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将自己的“投资金”托付给这类专业管理人。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与私募基金规模数量同样与日俱增的,还有来自部分私募机构的不合规,甚至是侵犯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有业内人士指出,违法违规成本低,以及私募自身的合规风控意识不足等是导致违规情况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放眼未来,在私募机构规范行为,监管层强化核查问责的基础上,投资者自身也需提高警惕,为自己的荷包“保驾护航”。

私募乱象频现 投资者苦不堪言

“要求立即返还本金及利息”“拼单代持,至今未拿回一分钱”“品今严重逾期,基金8个月没兑付”,黑猫投诉平台上,2021年开年以来,关于北京品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今控股”)及关联机构品今(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今基金”)的投诉源源不断。若将时间拉长至近一年,早在2020年4月,就有投资者在投诉平台上披露过类似情况。

从具体的投诉内容不难看出,部分相关投资者在投资上述机构旗下所谓“私募产品”时,机构出现了虚假宣传、逾期未兑付、无法提现等情况。同时,在公开提及的“私募基金”名称中,包括“品今影视创投产业基金1号——北京中森强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理财宝季丰债权1号优选理财计划——北京冠汇汇富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品今影视创投产业基金2号——北京中嘉泰吉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腾安·锐锋?证券投资基金4号”等,根据投资者提供的合同图片显示,管理机构均为品今基金。

另据黑猫投诉平台公开的涉诉金额显示,少则2000元,多则2150万元。其中,多数投诉的涉诉金额在20万元至100万元区间。更有部分投资者直言,“家中孩童手术要用”“父亲身处重病,还要面对房贷和借款的催债,已经无力支撑”。

天眼查数据显示,品今控股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现任股东包括陈硕罡和张国辉,分别持股99%和1%,而品今基金成立于2012年3月,注册资本3020万元,现任股东为王金荣和景晓娟,分别持股约99.97%和0.03%。虽然从股东情况看,两家机构看似没有关联,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早在品今基金成立时,品今控股曾作为投资方,但具体投资情况不详,并在2012年12月以法人股东身份退出,转换为自然人股东持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基协公开数据披露,品今基金为登记备案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业务类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过,品今基金旗下在中基协备案的产品仅“北京光源财顺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一只,与前文提及涉诉的产品名称均不符。换句话说,投资者投诉的产品均未在中基协备案。

对于上述投资者的投诉情况是否属实,以及后续公司方面拟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补救,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致电品今控股和品今基金,但截至发稿电话仍未接通。另外,记者尝试登录品今控股官网,但相关页面已显示无法访问。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3月10日,北京证监局发布关于对品今(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今资产”)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决定内容显示,经查,品今资产存在发行未备案私募基金的行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品今资产为品今控股旗下子公司,品今控股持股比例高达80%。

监管严控 新年12家机构领罚

当然,上述提及的品今控股及相关机构遭遇投诉的情况,仅仅是私募基金乱象的“冰山一角”,在近年来监管层的大力严控和审核下,部分私募机构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违规行为也浮出水面。

春节假期后首周,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遭监管点名处罚。2月19日,中基协发布针对包括浙江策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策信”)、武汉信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信用基金”)等在内的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从决定书中提及的违规行为看,主要包括违反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承诺保本保收益、留存收益、擅自变更合同、开具差额补足函、公开宣传产品业绩等。

举例来看,在关于浙江策信的纪律处分决定书中,中基协指出,该公司违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未对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级。同时,未对不进行托管的私募基金建立财产安全保障的制度措施和纠纷解决措施。而在针对武汉信用基金的罚单中,中基协提及,该公司违规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收益。另外,基金运作不规范,旗下管理产品存在运作产生的部分投资收益留存于管理人账户,未汇入基金托管账户的情况等。

事实上,据中基协发布的纪律处分情况统计,2021年以来,截至3月17日,共有多达1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下发纪律处分决定书或纪律处分事先告知书送达公告。其中,因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行为遭罚的机构就有12家,占比八成。

上述机构身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毫无疑问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了如指掌,那么,为何又会铤而走险,知法犯法呢?

在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出现上述不规范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历史问题,由于私募基金强制要求备案是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2014年8月21日发布开始的,之前的私募基金备案的产品很少。其次,在《暂行办法》颁布之前承诺保本收益、违反适当性要求等违规方式很多,所以监管给予的处罚力度最高也是行政处罚,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机构明知故犯。此外,部分投资者由于认知不足也导致了维权和取证困难。

况客科技合伙人安嘉晨则指出,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收益诱惑缺乏识别能力。一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知法犯法或是出于产品募集的利益驱使。另一方面,“保本保收益”对于部分此前习惯于购买非标或者银行刚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保护好“荷包” 投资者应加强防范意识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旗下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7.16万亿元,环比增长0.61%,单月增长超千亿元。与此同时,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管理基金数量也稳步提升至24623家和100768只,环比分别增长0.15%和1.81%。换句话说,在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发展的背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这一投资品种,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投资金需要被保护。

在此背景下,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明确表示,私募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乱象,包括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募集资金、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不履行登记备案义务、资金池运作、利益输送等,甚至出现侵占、挪用基金财产、非法集资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行业风险逐步显现。

从《规定》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主要就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主体的禁止性要求进行明确,包括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名称、经营范围,实行新老划断;优化对集团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实现扶优限劣;重申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明确私募基金财产投资要求等。

当然,想要保护好投资者的“荷包”,仅靠监管层一方的努力远远不够,作为“荷包”的所有人,也是私募基金投资的当事人,投资者自身也需谨慎对待产品投资,尤其是面临大额的投资方面,更应仔细核对产品信息,在中基协的备案内容,以及后续的信息披露情况等。

龚涛建议,投资者必须在充分了解私募基金的性质、投资风险、私募产品的设计和信息披露以及备案情况的基础上,在做完适当性调查后,再做是否要购买的决定,最后还要注意合同条款是否存在瑕疵。另外,龚涛坦言,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群体可能更倾向于专业投资者,普通投资者的布局难度较大。

安嘉晨也表示,从投资者角度看,首先要对私募管理人的资质有识别能力,目前中基协对于私募管理人的备案信息披露做得很充分,在协会官网上就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同时,投资者也要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资金属性,选择适合的投资产品。这个过程相对专业,建议寻求专业投资顾问机构的服务和建议。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为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查询所持有私募基金的相关信息,早在2020年2月,中基协就已上线了信披备份系统投资者定向披露功能,增加了投资者登录查询端口,私募基金投资者可通过信披备份系统查看其购买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报告。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



上一篇:奢侈品媒体|宝珀Ladybird钻石舞会炫彩腕表|奢华奢侈媒体
下一篇:星石投资:估值分化正在收敛,市场风格要切换?